论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与党史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中共党史具有丰厚的历史资源,要充分发挥中共党史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动作用,就要以学习的形式开展党史教育,以此来推动全党、全国人民思想政治水平的不断提升。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要求全党同志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于理解新时代党史教育的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党史教育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就必须深入研究党史,搞好党史学科建设。

一、新时代中共党史教育的意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及其改革开放时期,党史教育都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大革命时期的中共还处在幼年时期,但中共最早的党校——北京党校和安源党校就把苏联共产党的历史作为教学内容,这就充分说明建党初期中共就重视用共产党的历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群众。1926年上半年,蔡和森在给莫斯科中山大学旅俄支部中国学生作的《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报告中,指出研究中共党史主要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导革命斗争实践,为党的建设和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服务。报告中具体论述了学习党史的三个目的:“第一,要想知道中国革命和我党的发展及其发展的道路如何,只研究俄国人的经验与俄国党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明白我党的历史。第二,我党虽然年轻,成立不过几年,但是已经有了很多复杂的事实,而值得我们研究。第三,同志们都要做一个好党员,忠实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所以第一必须明白自己的责任。如何明白呢?那就必须亲切的、深刻的知道党的历史。”蔡和森的这个报告明确了党史学习对于党员干部的重要性,说明在建党初期中共就已经对党史教育的重要性有了高度认识。

十年内战时期,虽然战斗任务繁重,整个党的工作处于随时随地的变动当中,但各级党组织都尽可能加强包括党史教育在内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1933年3月13日,中央苏区成立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把党史教育作为日常重要的教育内容。4月9日,在党校举行的第二次学术讲演会上,洛甫主讲“中国苏维埃政权的现在与未来”,刘少奇、陈云分别讲授职工运动史,毛泽东则讲授中国苏维埃运动。毛泽东在授课中强调,讲授党史要“有群众语言、有实际例子、有生动的比喻,不但容易听懂,而且记得牢”,要“通俗易懂,摆事实讲道理,越听心里越亮堂”。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还组织编写和出版了有关反映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历史进程的图书,如1934年3月18日出版的《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一书,本来是给学员们讲课时用的讲义,因颇受校内外的欢迎,才编辑成册以铅字排印出版,初版印1万册。该书集中论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问题,分为三讲八个小题:第一讲,中国革命的社会经济基础;第二讲,1925年至1927年的中国大革命;最后一讲是结论。这些课程内容基本都是反映中共领导的革命进程,是实实在在的中共党史教育。

在中共历史上,系统、全面、深入地学习党史,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是在延安时期。这个时期中共已有20年左右的波澜壮阔斗争史,经历了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前期的革命变化,需要全党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这就为全党学习党史提供了客观的基础和主观的动力。学习党史是延安整风学习运动的重要内容,高级领导干部系统学习《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在全党集中学习22个文件中,其中16个都是关于中共党史问题。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又通过了系统回顾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延安时期,中共整体上系统深入地学习、研究自己的历史,对于增强党的团结、提高全体党员的政治素养、坚定党的政治信念、增强党的领导力和决策力,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成为执政党,中共党史不仅是全党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全民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内容,尤其成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有关部门就要求在高校开设“新民主主义论”课程。1952年10月,教育部规定,各高等学校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中“新民主主义论”其实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史的理论概括和展开。1953年高等学校将“新民主主义论”“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列为马列主义理论课。6月17日,高等教育部又决定将“新民主主义论”一律改为“中国革命史”,中心内容是讲授中共领导的革命历史。1956年9月9日,高等教育部把“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列入高等学校各专业的必修课程。1959年,教育部要求高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哲学、中共党史和政治经济学四门政治理论课。1964年教育部要求高校开设哲学、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三门思政课程。“文化大革命”发生后,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但是有关党史方面零星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依然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党史学习在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社会教育主要是围绕《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诞生前后而展开,而学校教育主要是中共党史被明确列为高校思政课内容。197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中规定:高校必须开设“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四门课程;1980年调整为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1984年又改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自然辩证法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五门政治课;1985年再改为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这两门课内容是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中文科类开设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1995年出台的“95方案”规定,四年制本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课程、中国革命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法律基础课程、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文科专业还应开设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有条件的理工农医院校和专业可列入选修课。二年制和三年制大专应分别各开设二至三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998年后,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被列入思政课当中,这两门课实际是中共党史的理论化表达。到2005年又增加了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该门课程主要是以中共党史为中心展开的历史教学。2010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把党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教育”。

改革开放时期,中共党史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使得党史教育更加科学、更加扎实,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史研究、党史教育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有力地推动了拨乱反正的政治实践、社会实践。出于拨乱反正的需要,党史研究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其中大量恢复党史原貌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研究成果的出现,直接为平反冤假错案提供了历史资料与历史证据。《历史研究》分别在1978年、1979年、1980年发表的大量党史文章,多数都是围绕党史上一些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的重新评价而展开。1978年“中国共产党党史·革命回忆录”栏目上所发表的文章如《横扫七百里的辉煌胜利——毛主席伟大革命实践》《毛主席指挥我们打胜仗——回顾解放华北的峥嵘岁月》《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起点——毛主席早期在湖南的革命活动》等。1979年“中国共产党党史”栏目上发表的20篇文章,包括《打破党史禁区》《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方向》《“四五”运动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平江起义》《文化大革命中的陈毅同志》等。这些文章多数是对党史人物和事件进行重新评价,对于顺利平反冤假错案,推动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党史研究工作者就提出了党史研究要防“左”:“一部党史告诉我们,‘左’的危害,是最主要、最严重、最惨烈的危害,这是无可置辩的铁一样的事实”,“我们必须加强对党史的研究”。这就鲜明地提出了党史研究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要总结历史经验,为拨乱反正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

第二,中共党史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需要突破很多陈规陋习,会触动无数单位、个人的现实利益和传统价值观念,尤其在改革开放具体政策措施的正当性、合理性、政治性的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阻力。因此,要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稳步向前,就需要在思想理念、政治传统等方面进行正本清源的梳理,这可以从党的历史经验教训中寻找直接反思的依据。新时期党史学界对于中共党史中的很多问题诸如党内斗争经验教训的总结、党内领导方式教训的研究,对于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界和教育界经验教训的总结,对于冷战时期国际环境的研究等,都给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行提供了具有强大说服力的理论力量。可以说,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共党史研究在这个方面一直没有放松,花费很多精力围绕如何为改革开放去除阻力、增强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努力。从1988年《中共党史研究》发表的一些文章标题就可以看出,党史研究很关注与改革开放相关联的党史问题。如《关于学习和研究民主革命时期党史的若干问题专题研究》《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出现偏差的一个理论原因》《抗日战争初期的国共关系》等。这些选题基本都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历史资鉴而展开论述,都直接和间接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历史经验的参考。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需要党史教育来弘扬党的正气、总结经验教训、滋养科学理论、凝聚党心民心、引领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牢牢把握中共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揭示和宣传中共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 中共党史教育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效地澄清国内外关于中共党史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促使我们进一步坚定“四个信心”。国内外始终有一股丑化中共历史和现实,攻击中共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潮。对于这样的言论,只有通过党史教育才可以让人民群众认识到其错误所在,认识到中共的伟大历史发展过程,从而使得全党全国人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有发自内心的拥护,对于中共所领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始终抱有自信的态度。其二,科学总结党史上胜败得失的经验教训,能够更好地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中共经历的百年风风雨雨的历史,是一座丰富的思想矿藏,通过党史学习和教育,可以从这座丰富的思想矿藏中披沙沥金,充分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避免过去走过的弯路,将有助于加速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其三,不断继承和弘扬中共历史的优良传统,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共百年历史蕴积了巨大的精神能量,形成了无数的优良传统,通过党的教育活动能够更深刻地为全党所理解和实践,使之成为全社会精神食粮,使之更深刻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精神血液之中。

二、科学思考新时代党史教育的学术基础

党史教育活动开展的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党史研究水平的高低。所以,要推进新时代党史教育,应当首先深入展开党史研究。目前影响党史研究的重要问题,就是党史学科性质归属、定位、方向和重点等问题,只有厘清这些问题,党史教育活动才有坚实的学术基础。

中共党史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似乎是一个既明确又模糊、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尽管目前全国专门党史研究机构和管理部门不少,党史的书刊杂志也很多,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中共党史的学科性质往往是人们容易忽视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直接与党史研究的功能相关。一些人有意无意地把中共党史研究的功能与中共党史研究自身的科学性对立起来,于是在实际研究中容易习惯性地把党史定位为政治宣传。这样的定位显然不符合中共党史学科自身的研究性质。中共党史应当是一门历史学科,这是它的基本属性,也是对其科学的学科定位,但对其展开研究则带有很强的政治导向性。关于这一点,现在基本已经成为党史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张静如早就对此提出过明确的观点:“党史学是历史科学。……凡研究和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纵向学科,不管他是整体的、断代的,或者是分类的,都应归属于历史学科。党史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过程的纵向学科,是近现代历史时限之内的一部专史,其性质自然应该属于历史科学。”但在现实中由于人们只是过分强调了其政治性而忽视了其学术性,使得“史学界从来不把党史学划在史学范围之内……被挤入法学门的政治学科之下。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其按自身应有的规律发展,也不利其作为政治理论课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为高等学校理论和思想教育服务”。这个论断30多年过去了,但是其基本精神、思路完全适合目前中共党史研究的现状。在新时代如何加强这个问题的研究,事关中共党史研究的当代意义。

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的社会定位,应该使党史研究成为“民族精神、国家精神培育的重要文化资源、文化平台”,党史教育成为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共党史无疑是中国现当代史中最核心的内容,要重视历史教育就一定要重视中共党史教育,要把党史教育列入整个国家国民教育,尤其是党员教育的基本内容。在新时代对中共党史作这样的社会定位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得更加深入和明确,多次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种对党的领导地位的高度认识,自然是中共对于整个党史特别是党领导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历史经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高度肯定也是对于党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自信基础上作出的理性判断。这种对于党的地位、党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判断,可以说是新时代有别于此前改革开放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新时代对中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高度认识的同时,对于从中共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拓宽加深认识也给予特别的重视,必然要对学习党史、研究党史、宣传党史、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给予格外关注,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把学习中共党史作为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路径,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还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员、干部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把党史教育提高到如此重要的高度,这是空前的。党史学习和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现实、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空前沉重的任务,这就需要党史学界在党史研究的战略设计上有新定位、新思路。正因为如此,党史研究的社会定位需要有更高的要求,要把学术站位和政治站位、社会站位结合起来,使之能够发挥更直接有效的资鉴育人的作用。

在中共党史研究的价值定位确定之后,就需要确定研究取向,以此来把握具体研究的思路和方向。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的基本取向应当是立足基础研究和着眼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是党史研究的史事基础和理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应用研究不可能产生高水平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共党史的基础研究已经取得可观的成果。无论史料的公布、专著的出版、海量学术论文的发表,还是多角度研究视域和方法的运用、多研究领域的开辟,都使得中共党史的基础研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是,任何一个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自然科学是如此,人文社会科学也是如此,要把尊重科学规律和满足社会需要、推动社会进步结合起来。中共党史研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已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这种进步直接来源于当时需要从传统阶级斗争思维,转向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实践这个社会大环境,而当改革开放发展到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转变的新时代,中共党史无论是自身的学术基础还是适应社会需要,都需要在研究取向上作适当的调正。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史学科建设获得了可观的进步,相关研究也逐步走向成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观点不断被超越与改变,尤其是改变了党史上重要历史人物在若干问题上的传统观点,一系列历史事件的研究也重新获得新的解释。第二,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开辟。可以说,党史研究开辟的新领域无论是广度和深度都使之作为一门研究内容丰富、研究规范严谨、研究对象独特的学科确立起来,并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第三,新的研究视角层出不穷,研究方法丰富多样。口述史、社会史、计量史、文化史、心理学、生理学等方法和手段运用,都广泛出现在中共党史研究论著当中。

党史基础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表明,中共党史研究可以在这些大量史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如何为新时代的社会实践服务,党史研究中心取向应当为新时代的治国理政提供历史资鉴作用,而不是简单地沉浸于某些微观问题的研究中,不能局限于一些琐碎的问题研究,而必须要注意研究务实性较强的党史问题。

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的重点应当关注如何弘扬党的政治文化、展示大党的政治形象、提炼中共的政治精神资源和国家治理能力。一个政党的理想信仰、政治认同、政治情感、组织运作、宣传方式等,都构成了政党的政治文化。中共的政治文化包括了思想文化、价值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宣传文化、社会文化、伦理文化、交往文化等与政治生活相关的种种领域,不断建构这些政治文化,是中共不断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理解和接受这些政治文化,才能真正地了解和继承中共历史发展的文化基因。研究党史政治文化,不仅仅体现出党史研究的政治属性和政治视角,更重要的是体现党史研究的文化史学特征,免于枝节化、碎片化理解中共历史。中共不断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具有非常可贵、丰富、高尚的系列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的精神是由她的信仰、理想、实践所决定的,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北大荒精神、女排精神……这些政治文化的精神是中共所独有的精神禀赋,党史研究一定要善于从中领会和提升对这种文化精神的认识。在新时代一定要着重挖掘这些宝贵文化精神遗产,使之能够不断得到弘扬,以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开拓和创新新时代党史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党史教育必须要长期不懈地进行下去,必须要不断地创新发展,这就要求党史研究在内容、方法等方面不断开拓和创新。

第一,在中共党史研究的基础内容和中心内容方面,应该以中共的政治问题、中共的历史人物为中心,夯实党史研究的学理基础。以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会议为对象,以中共革命和建设的政治发展为主线,深入全面研究中共通史。现在一些党史研究者喜欢从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心理学、计量史学等方法来研究中共党史,有时颇有新意,很能拓展党史研究的视野。但是,这些方法研究的往往都不是党史研究的中心问题,甚至不是党史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党史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应是党史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中共历史发展的骨干和脉络。如果不研究这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多么时尚的方法和手段,也无法把握党史的主流问题,无法了解党史问题的真实情况,往往只是做了一点边缘性的工作而已。所以,高等院校中共党史系的本科生、研究生首先必须学好以党史人物和党史事件为基础的党史基本内容,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借鉴其他手段和方法来深化和丰富党史研究。

第二,在放宽视野,重视多学科分析的基础上,从多角度研究中共党史。在对党史基本问题把握基础上,党史研究的视野需要开阔、角度需要新颖,这就需要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现在中共党史界借鉴多学科、多角度研究的成果不少,诸如社会史问题研究,从艺术、摄影、文艺等方面展开的研究,还有从婚姻家庭、心理生理、地理气候、民族宗教等方面展开的研究。国外有些研究中共历史的学者也采用这种方法,如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系教授Shana J.Brown(中文名宗小娜)在研究生“中国现代史”课上所列的参考书目内容就极其广泛,体现了多学科、多角度的特点。该课程有一周专门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和艺术”和“性别与历史”。这两个课程内容其实与国内中共党史课程中1949年后的内容相一致,但其参考书目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和研究方法与国内主流党史的课程还是有很大差别,他们重视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艺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中共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这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但是,多学科、多角度研究党史只是作为深化党史研究的方法而已,这种方法的运用必须建立在对于党史基础内容、中心内容有深入把握和认知的基础之上,不能在党史基础知识薄弱的前提下就使用这种方法,那样的话不仅会偏离党史研究的主题,其研究成果的水平也极有可能是花拳绣腿。

第三,党史研究应当以探求历史真相为目的,以史实为基础展开研究。但是,由于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政治性,其宣传性色彩非常明显。由于强调保密和政治纪律,一手的档案资料于普通的研究者基本无缘。公开的回忆录和相关文件经过了多次过滤,其真实性大大减弱。模式化的教科书除了勾勒出历史的主要发展历程、主要人物、重大事件之外,对于历史细节等丰富的内容基本被简略化。同时,长期以来党史研究受《联共(布)党史研究》的影响,形成了以论代史的研究传统,使得党史研究很长时期内成了概念化、宏观化、领袖化的历史叙述,这个特点使得党史研究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简单化、标签化的象征。其实,党史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中共党史研究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要想使党史研究鲜活、生动、真实,避免教科书化、文件化似的黑白分明、忠奸对阵,或者避免会议堆砌、大事年表的流水式研究弊端,必须要大量地以原始材料来支撑研究,使相关的研究回归历史场景,这样可以使党史研究的基础越来越牢固、历史认识越来越深刻、历史的整体性越来越强烈,在此基础上才能依据碎片化的历史材料勾勒出系统性的历史面貌。

第四,从宏观透视出发,把握党史研究的学术规律。党史研究需要注意细节,这是党史研究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党史研究就不可能是一种具有学术性的研究。但是,在充分系统地研究党史细节的基础上,一定要有宏观透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纵览全局、洞察本质和发展规律。党史研究一定要具有大历史的视野,不能局限于个别时间、个别地点、个别人物,不应当受个人情感、好恶的影响,以私人伦理道德主义来理解评析历史问题,而应当从特定历史主体的长时段、全过程来透视其历史价值和规律,只有这样的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的客观性、全面性才能有保障,其所揭示的历史规律性也才有更高的可靠性。

总而言之,中共党史研究必须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这个中心,必须要对中共的通史、专史、史学史、党史方法论等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在立足这个基础上再放眼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和其它的历史研究,以此来扩宽党史研究的学术领域,在宽广的时空范围内深入思考党史领域的学术问题。将党史纳入到古今中外历史研究范围内,既有反映中国历史经验的话语性,又有反映学术发展的国际视野的前瞻性,这样就能够推动党史研究向新的水平发展。在此基础上,新时代党史教育的开展就一定能够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党史教育就能真正实现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宗旨。

四、新时代党史教育呼唤党史学科培养体系的建构

党史研究是党史教育的学术基础,而党史学科建设则是党史研究发展的基础。没有完善的、科学的党史学科培养体系,就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党史研究人才,没有优秀的党史研究人才,就不可能开展高水平的党史教育活动。所以,党史教育活动开展得如何,取决于党史学科培养体系的建构程度。新时代的党史学科培养体系的建构,应是相关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第一,高等院校中共党史本科专业课程,应当以培养党史专业扎实的学术基础为目标,各个培养单位需要在核心课程上统一教学内容,以便形成本学科的学术传统。本科学习应当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基本原则,打下本学科研究的知识基础,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发展进程,掌握研究本学科问题的基本方法,形成解决本学科现实发展过程中基本问题的总体意识,其课程设置也应当以此为基本出发点。中共党史本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学术视野应该包含哪些方面?应该从何处着手加以培养?关于这个问题,国内中共党史学界具有一定的共识。在目前高校关于中共党史本科专业课程的设置中,中共党史通史、中共党史重要人物、党史文献三门课程是基本的共识。其它的一些课程内容上虽然不尽一致,但是基本思路和逻辑总体一致,基本围绕以上三门课程涉及的知识而展开。这种共识是建立在中共党史学科科学性基础之上的,是中共党史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最基本的依据。

除了上面三门课程之外,中共党史本科专业还需要纳入其它核心专业课程和更多的内容,否则中共党史本科专业的专业性就存在不足。中共党史专业本科专业课的开设,应该以历史门类的专门史专业的课程设置作为参考依据,至少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中共党史通史、中共党史重要人物学、中共党史文献学、中共党史史学史、中共党史学概论、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和国外中共党史学等。通史是历史专业的基础课程,各种专门史都得以本专业的通史作为基础,否则无法入门这个学科专业。中国共产党通史主要讲授中共重要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理论和实践的基本线索;中国共产党重要人物讲授党政军高级领导人、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代表人物;中共党史文献学讲授中共党史研究赖以依据的主要历史资料;中共党史史学史讲授中共党史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共党史学概论讲授中共党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中国共产党思想史讲授中共指导思想以及若干重要思想流派的内容和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讲授中国共产党的价值信仰、组织结构、社会伦理、党内生活、党际交往等文化问题;国外中共党史学主要讲授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关于中共党史研究的基本取向、基本观点、基本史料等。这个整体课程体系建立起来之后,本专业的学生就可以打下扎实的中共党史研究的基础,就能形成独特的有别于其它专业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就能形成学术上的专业信心。

第二,中共党史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以启发研究方向、提供研究方法为主,适当考虑到本学位点研究传统、特色基础,不一定像本科专业课程那样面面俱到,凡是本科阶段已经开设的课程尽量不要简单重复。从目前中共党史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课程体系来看,党史学界也形成了共识性课程:党史通史研究、党史专题研究、方法论研究、学位点特色优势问题研究。

到了研究生阶段,不一定要开设很多的课程,这个阶段主要围绕中共党史前沿动态、中共党史方法范式、中共党史研究成果评析、中共党史专题研讨、中共党史综合问题研究几个方面展开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问题意识,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原则就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目的,以提升他们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

如何建立一个符合新时代发展特征的本硕博一体化、科学分工的中共党史专业学科培养体系,是党史学科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只有抱着永续前进的态度来对待这项工作,党史人才培养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使中共党史教育活动获得不断向好的效果。